「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爬滿了蚤子」,這句話出自張愛玲的散文《我的天才夢》。那時的她年僅十八歲,便已經經歷了常人無法領略的歡悅與坎坷。許多人愛張愛玲,愛她筆下傳奇精致的世俗故事,愛她超然、冷酷且決絕的生活態度,愛她創造的奇特、悲涼又慘淡的文學世界。
張愛玲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,她生活在新舊文化、新舊社會沖突與交替的背景之下,擁有曲折、獨特的生活經歷,她的小說從來不曾繪聲繪色地刻畫權重望崇的大人物,也沒有描繪震撼人心的大事。
有的只是處于社會底層、為了貪欲或存活而一步步掙扎地往上爬并付出慘痛代價的小人物。張愛玲所處的時代是荒涼的,她冷酷、漠然地述說著一個接一個無奈又悲涼的傳奇故事,將都市人身上獨有的優越感與孤獨感刻畫得淋漓盡致,為現代文壇留下了一道奇特、亮麗的風景線。
張愛玲擅長寫悲劇,然而多數人不知的是,她的晚年生活也活成了悲劇。晚年時期的張愛玲窮困潦倒、疾病纏身、多次搬家,孤身一人死于公寓,失去了她一生捍衛的尊嚴,她是如何走上這一步的呢?
「我喜歡我4歲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」,出自張愛玲的《對照記》。張愛玲一生都在追求穩定、安逸的生活,很大程度是為了彌補童年時期的缺憾與傷痛。1920年,張愛玲出生于燈紅酒綠、富貴繁華的上海。她在一個陰沉沉、雨蒙蒙的初秋降生,開啟了如暗沉的天氣一般落寞沉重的一生。
張愛玲敏感、矛盾、冷傲的性格形成與她的父母有莫大的關系。父親張廷重出生名門,卻自甘墮落,長期沉迷于聲色犬馬,沾染了數不勝數的惡習,終生碌碌無為、一事無成。母親黃素瓊出身官宦世家,深受先進思想的熏陶,是一位典型的新時代女子。
這一對在生活上、思想上有著天壤之別的夫妻勢必會風流云散,黃素瓊不愿接受命運的安排,以監護小姑出國留學為由擺脫了令她厭惡、反感的家,并更名為黃逸梵。而四歲的張愛玲從此再也感受不到母愛與家庭的溫暖。
妻子離開后,張廷重失去工作,生活越發凄慘潦倒。深受打擊的他寫信請求國外的妻子回來,并承諾戒毒、不再納妾。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,為了見到思念已久的孩子,黃逸梵還是決定回國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