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跟誰睡,就是誰的孩子。
同事程程最近情緒很低落,有一次,竟然還在辦公室偷偷抹起眼淚來。
細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她最近突然發現了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:孩子與她不親,尤其是晚上,孩子根本不要她。
當年,程程生孩子大出血,吃了大苦頭。
所以為了讓她能好好休息,整個產假,她媽主動接過了孩子的一切照料事宜,晚上孩子也是由外婆帶。
產假結束後,想著要早起上班,孩子跟外婆睡能多睡會,自己也能休息好,也就沒把孩子抱回來自己睡。
一直以來,雖說程程早上出門時,孩子還在夢中,但是下班回家,孩子總是笑臉相迎的。
晚上睡前的遊戲和親子故事時光,也是溫馨又甜蜜。所以程程一直沒發現什麼不對。
直到前一陣外婆生病了,暫時不能帶孩子,程程才不得不接過自己帶孩子睡的重任。
沒想,卻出了大問題。
不管程程如何哄勸,使盡渾身解數,孩子就是不肯和她一起睡,一定要跑到外婆床上去。
一聲聲撕心裂肺的「外婆!」,一次次「不要媽媽」的悲情控訴,還有那一回又一回掙脫懷抱的「拼命外撲」,讓程程心如刀絞:
這是自己拼了命生下的孩子啊,怎麼就感覺被自己親媽給搶走了呢?
雖然經過十月懷胎,嬰兒對自己媽媽的氣味、心跳、聲音等都已經熟悉,會對媽媽產生天然的親近感。
但是心理學家勒內·施皮茨的一項研究證明:
孩子的依戀關係,主要是通過身體接觸、情感交流,以及對孩子的及時回應來建立的。當這些內容,媽媽沒有充分給到孩子時,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就會消失,並轉移到其他照顧者身上。
照顧中產生的情感依戀,是親子關係的基礎。
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,尤其是剛出生的第一年,孩子會和照顧者產生強烈的情感依戀。
這個照顧者,可以是外公外婆,也可以是爺爺奶奶,甚至阿姨保姆等,並不受血緣關係的影響。
誰照顧孩子多,誰在孩子感到疲憊、無助和恐懼時,能及時給予支援和安撫,誰就更能贏得孩子的心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