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8年,金默玉出生在遼寧旅順,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。那時,清王朝已經覆滅,她的父親,曾經的肅親王善耆,帶著遺族流亡東北。作為肅親王的十七女,金默玉從小就生活在沒落貴族特有的矛盾中:物質條件雖大不如前,但家族禮儀和規矩卻依然嚴苛。逢年過節的繁瑣祭拜,餐桌上繁雜的規矩,都讓生性活潑好動的她倍感壓抑。
然而,金默玉並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。她天資聰穎,勤奮好學,很快便精通了國學、英語和日語,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和見識。她嚮往自由,渴望探索更廣闊的世界。19歲那年,金默玉勇敢地向長輩提出想成為記者或演員,四處遊歷。這一想法在當時無疑是離經叛道的,自然遭到家族的強烈反對。為了讓她斷絕念頭,也出于其他原因,父親將她和姐姐金壁輝一起送往日本,接受川島速浪的「照顧」。
然而,戰爭的爆發打亂了原本的計劃。金默玉被迫中斷學業,回到北京。看著風雨飄搖的王府,看著幾個兄長沉迷鴉片,她痛心疾首,毅然選擇了獨立生活。她剪去長髮,燙了時髦的卷髮,穿上現代服飾,用自己在外企工作的薪水,在北京城裡過著自由而現代的生活。
1949年,新中國成立,金默玉歡欣鼓舞。她拒絕了兄長們一起離開的邀請,帶著僅有的一百塊錢,搬進了北京的一條小胡同,獨自承擔起照顧一家九口的重擔。生活的艱辛沒有壓垮她,她變賣了華麗的服飾,用精湛的女紅手藝縫製毛衣,開過洗衣坊,想盡辦法維持生計。
1952年,在生活最困頓的時候,金默玉收到了哥哥從日本寄來的生活費,生活終于迎來轉機。她敏銳地發現北京的四川飯館很少,于是決定開一家四川館子。憑借著獨特的口味和熱情的服務,金默玉的館子很快紅火起來,她的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。
1954年,36歲的金默玉與著名畫家馬萬里結為夫妻。儘管馬萬里離過兩次婚,還帶著一個女兒,但金默玉並不介意。她被馬萬里的才華和人品所吸引,兩人相濡以沫,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