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和閨蜜一起帶著小孩去逛街,兩個小孩也是跑來跑去玩著特別開心,我跟閨蜜走著走著,卻發現2個小孩不見了,轉過身找了一會,才看見閨蜜家的小女孩看著一個玩具不肯走了,我家小孩也陪著小女孩一起站著。我和閨蜜走了過去后,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說:「媽媽,我想要這個玩具」。
閨蜜坐下后,看了一下價格,700多,一下臉色陰沉了下來:「朵朵,這個太貴了,我們買不起」。 朵朵哦的回了媽媽一聲,嘟了嘟嘴,滿臉的不開心。 不過朵朵很懂事,再沒有纏著媽媽給她買。
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,孩子想要一個玩具,但價格超出預算,這時很多父母會脫口而出:「太貴了,我們買不起」。 然而,心理學研究表明,經常對孩子說「買不起」,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,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。
那麼,當孩子的需求和經濟能力發生沖突時,父母應該如何巧妙地應對呢?
1、用「目標導向」代替「直接拒絕」
當孩子想要一個超出預算的玩具時,與其直接說「買不起」,不如換一種說法,例如:「這個玩具很棒,媽媽也很喜歡,但是現在我們有更重要的目標要完成,等我們實現了目標,再來買這個玩具,好嗎?」 這樣既沒有否定孩子的喜好,也巧妙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目標上,避免了直接拒絕帶來的負面情緒。
2、引導孩子「延遲滿足」,培養「計劃能力」
延遲滿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。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將購買玩具作為一個小目標, 制定一個儲蓄計劃, 例如每周存一部分零花錢,等攢夠了錢就可以購買心儀的玩具。 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孩子懂得珍惜物品,也培養了孩子的計劃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。
3、用「替代方案」滿足孩子的需求
有時候,孩子想要的可能并非玩具本身,而是玩具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。 父母可以嘗試用其他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,例如帶孩子去公園玩耍,或者一起玩親子游戲等。
這些活動同樣能帶給孩子快樂,而且更加經濟實惠。
語言是溝通的橋梁,也是教育的工具。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,要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,避免使用負面的語言,多使用積極的、鼓勵性的語言,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