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很多家庭來說,如果老人不幫兒女帶孩子,年輕人們不說生存下去都很困難,至少生活品質要下降很多。
所以,你看小區里面,帶3歲以下孩子在玩的多數都是老人,爸爸媽媽自己帶的占少數。
據調查顯示,2歲半以下的兒童,主要由祖父母照顧的占總數60%以上;3歲以上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兒童,由祖父母接送的也占40%左右。
有的老人從鄉下來到城里幫兒女帶孩子,還有的老人不遠萬里,來到陌生的、水土不服的城市,只為了讓子女騰出時間發展自己的事業,讓孫子孫女的童年更幸福,讓大家庭更和睦。
只是,同樣是帶孫子(外孫),有的老人感受到很幸福,而有的老人卻感到很痛苦,這是為什麼?
我覺得,帶孫子心理上感覺幸福的老人多數是這3種家庭。
01、老人身體健康的家庭
有些老人身體素質好,雖然是60歲左右的年紀,但是做起體力活來比年輕人還要強,即便不帶孫子,他們也會出去爬山、旅游、鍛煉身體。
帶孫子的過程,對他們來說并不是特別累,完全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,他們既鍛煉了身體,又充實了精神生活,還幫助了兒女,很有成就感,所以會感覺幸福。
反之,那些身體健康狀況差、年齡太大,自顧不暇的老人,沒有多余的體力去帶精力充沛的孫子。若他們若迫于無奈,強撐著去帶孫子,幸福感自然大打折扣。
02、家里老人心中有愛、明事理
責無旁貸,心甘情愿帶孫子,是那些有遠見的爺爺奶奶,外公外婆們的共識。
他們認為含飴弄孫是人類的本能需求,沒什麼好贊許的。所以,他們以帶孫子為榮,以與子女家一起生活、能夠發揮余熱為樂。
他們知道兒子兒媳、女兒女婿通過自己的努力,在高壓職業生涯中打拼,還愿意結婚生子,這是孩子們完美人生的起點,所以,他們為孩子們付出在所不辭。
這些老人往往有知識、有遠見,心甘情愿的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兒女。
他們對教育好孫子輩有底氣、有目標,不僅能幫助解決孩子們的后顧之憂,讓他們心無旁騖的投入到工作中,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補貼他們的小家一些。最關鍵的一點是,他們打心眼里從不認為自己付出得多,認為一代扶持一代,這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