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果碗里的飯吃完了,外婆說再吃一塊肉吧。孩子拒絕,外婆說最后一口了,乖。孩子就開始大哭「說了我不吃了,你聽不懂嗎?」。接著家里人開始糾正孩子,「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呢!」。 除了老人,還經常對父母大吼小叫。 松果想讓爸爸給她倒水喝,爸爸不小心倒多了,松果立馬撒潑「太多了!我說了只要一點點。」我忍不住在旁邊批評「爸爸幫你倒水,你還發脾氣,太不尊重人了!下次你自己去倒!」。
??♀️以上兩個場景,都是以孩子被批評,最后哭鬧得更厲害收尾。而我卻被自己說出口的話點醒了,爸爸為什麼要幫6歲的孩子倒水?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去倒?原來是我們的引導出了問題!
1️⃣事事代勞嫌孩子動作慢,怕孩子弄臟地面這些其實無傷大雅的原因,讓長輩們總是忍不住幫孩子做他早已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2️⃣話多嘮叨你慢一點、注意不要弄灑了,表達出對孩子的不信任、不尊重。與其擔心孩子弄砸,不如看成讓他體驗。非原則性的事情,允許孩子犯錯,只有體驗過才知道對的是怎麼樣。
3️⃣懦弱擔憂溺愛孩子的家長和青春期的家長,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。教育孩子時,前怕狼后怕虎,生怕一個舉動一句話,讓孩子生氣不樂意。家長不是仆人,不是孩子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人。你自己把角色扮演錯了,孩子怎麼可能尊重你。
4️⃣互相拆台家長之間互相拆台,媽媽批評孩子的時候,爸爸在旁邊說媽媽不對。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,老人在旁邊指指點點。孩子在這種狀況下,最會見縫插針。時間長了,就誰也不怕,更別提尊重。
其實,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很簡單
✅聆聽共情不要急著去批評孩子,而是去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。你覺得爸爸水倒多了對嗎?
✅歸還掌控權那下次我們自己倒水可以嗎?你已經是6歲的小朋友了,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了。
✅不卑不亢不要害怕孩子生氣不高興,原則范圍內放手讓孩子嘗試,除此之外做家長的該批評批評。
父母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,就需要父母去平心靜氣的去與他們溝通,而不是大吼大叫,這樣,孩子才會向父母敞開心扉,說出自己的心里話。你學會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