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不僅僅是現代,古人也喜歡吃西瓜,根據《南史·滕曇恭傳》記載:曇恭年五歲,母楊氏患熱,思食寒瓜,土俗所不產。這里寒瓜就是西瓜了。
不過西瓜來源未定,有產自中國的說法,也有說是通過西域傳播進來的,明代徐光啟《農政全書》記載:西瓜,種出西域,故之名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同樣也有此說法: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;今南北皆有。西瓜容易種植,那為什麼沙漠中的西瓜不能吃呢?
沙漠就是沙質荒漠化,全世界陸地面積為1.62億平方千米,其中沙漠就占了4800萬平方千米,占了地球總面積的30%,雖說是沙漠地區水源少,泥土稀薄,但依舊還是有一些單一植被,比如這種沙漠西瓜。
沙漠西瓜跟我們平常吃的西瓜很相似,都是被子植物門、雙子葉植物綱、葫蘆目,葫蘆科、西瓜屬,但兩種因為地域生長不同,作用也不一樣,這種沙漠西瓜跟普通西瓜的外表很相似。
但兩者差別很大,沙漠西瓜,又叫「藥西瓜」,顧名思義,這是一種藥材,它不僅能夠治療便秘、偏癱、風濕、胸悶,還能幫助開竅等治療,比起食用,它更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藥植物。
那麼為何當地人寧愿渴死,也不吃藥西瓜解渴呢?俗話說「是藥三分毒」,藥西瓜同樣也有毒性,生長在沙漠當中的藥西瓜,只需要極少量的水就能夠存活下來,不過沙漠水源異常珍貴,為了不被掠食者奪走水源,它們在進化過程當中分泌出了毒素。
因為藥西瓜的根部有毒,它的果實也帶有毒素,在誤食沙漠西瓜之后,會出現頭痛、腹瀉的癥狀,在缺水的情況下,腹瀉更是成為了「殺手」,它能夠讓人體快速脫水,在炎熱的沙漠環境下,這更大大降低了存活率。
這種毒并不是劇毒,只要挺過了48小時就沒事了,牛奶可以減緩癥狀,阿托品也可以減少分泌物,但在48小時之后,脫水嚴重的話會導致腎臟衰竭。
當地人常常會用藥西瓜當做殺蟲劑,或者將藥西瓜當做誘餌,來捕獵嚙齒類動物。
若是在沙漠當中碰到西瓜,千萬別想著吃這種西瓜來補充水分,它只會加速你的死亡,若真遇到水盡糧絕,可以去尋找水源,在長有芨芨草、白刺、三角葉楊、梧桐樹的沙漠地區,向下挖掘,可以找到一些水源。
像是沙漠部分仙人掌也可以儲存水分,一些仙人掌內可儲存七八十斤水分,實在找不到水源,那只能等晚上,仔細留意一些飛禽走獸,它們徘徊之地往往都會留有水源,實在找不到,那只能祈求有人來救你了。
以前在沙漠旅行死亡率較高,但現在科技裝備都相對發達,野外生存能力也有所提升,一個人徒步穿過撒哈拉沙漠的事跡也有不少,當然他們都是一些專業的探險家,有著豐富的野外求生知識。